近海漁業資源匱乏,山東省中魯遠洋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魯遠洋”)率先挺進深藍掘金;舊船跟不上遠洋漁業發展新要求,中魯遠洋帶頭更新替舊……一步快,步步快,先發優勢明顯的中魯遠洋如今已成長為中國遠洋漁業中的佼佼者,近年來在資產規模、盈利水平和綜合運營能力等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
攜20年之積淀,沐新時代之東風,乘新舊動能轉換之大勢,中魯遠洋初心不改,創新不停,為同行業的其他企業樹立了標桿,為轉變行業發展模式提供了新的參考,為加速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滿園春色,各大板塊齊力爭先
“一條小舢板,一個老船長,出海兜一圈,歸來魚滿艙”,已成為消逝的過往。如今近海已無魚,對于祖祖輩輩把大海當作糧倉的漁民來說,面前就只有一條路:到更遠的海去,遠洋捕撈。
瞄準海洋強省的山東明確提出,把視野從沿海、近海投向深海、遠海,做強做優沿海產業、遠海產業、深海產業,形成陸海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走進山東省中魯水產海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魯海運”),大海的氣息撲面而來,木質方向舵、世界地圖、船舶模型……如今,中魯海運的身影遍及四大洋,為中國人的“魚盤子”畫就了一幅“世界地圖”。
據了解,中魯海運系中魯遠洋全資子公司,經多年拓展,已由1994年成立初期的單船公司發展到擁有自己的遠洋運輸船隊,現有的冷藏運輸船隊無論從船只數量、總噸位還是盈利能力上看,都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中魯海運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要想捕獲一條金槍魚首先要配備高自動化的捕撈裝置,大馬力遠洋船只、衛星通訊設備、聲吶與溫度儀等,還要有捕撈金槍魚的配額。金槍魚從離水到宰殺、清理干凈,必須在30分鐘之內進入零下60℃的冷庫,這樣魚死了,但細胞是活的,而且運輸過程必須都在零下60℃的冷鏈狀態下。我們正因為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才敢遠赴重洋去捕撈金槍魚。”
一條在深海中捕獲的高品質藍鰭金槍魚,在國際市場上的售價可以拍賣到幾萬甚至上百萬美元,這能抵上一條小型遠洋漁船的造價。巨大收益的背后,考量的是人才、造船、遠航、超低溫冷藏、運輸、交易平臺一系列的綜合實力。
2019年10月23日早上9點,在嘹亮的汽笛聲中,中魯海運“新懋昌”輪緩緩駛離了泰國曼谷29號碼頭,向著大洋深處進發。至此,中魯遠洋第八艘遠洋運輸船舶“新懋昌”輪正式踏上了收獲希望的征程。
“沒有冷藏運輸加工船,就需要與運輸公司合作或者借用其他漁業公司的船,從成本和便利性上考慮都不是長久之策。”中魯海運相關負責人介紹稱,新購入的船舶——“新懋昌”輪,是公司旗下滿載排水量最大的、裝貨能力最強的遠洋運輸船舶,也是首艘具有破冰能力的、航行覆蓋區域可達南北極地的遠洋船舶,為中魯海運船隊規模的壯大、年輕化和現代化增添了新的動力,為公司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漁業市場的不斷發展對冷儲物流和加工制造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魯遠洋原有的冷藏加工設施,無論從容量上,還是技術上都已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經過持續不斷的建設和改造,中魯遠洋旗下“中國金槍魚交易中心”的冷庫容量和質量都已達到國內甚至國際領先水平。
據山東省中魯遠洋(煙臺)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魯食品”)董事長孟凡勇介紹,中國金槍魚交易中心目前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4萬噸的-60攝氏度超低溫冷庫和1萬噸-30攝氏度可變溫冷庫,打破了長期以來日本在該領域的技術封鎖,年冷藏服務吞吐量可達10萬噸,冷儲規模占全國50%以上。1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加工車間,可容納1600工人生產作業,年加工能力在3萬噸以上,目前的設施、設備和技術完全滿足各類水產品冷藏加工的要求。
從過去的單一遠洋捕撈,到布局從“漁場到市場”的金槍魚全產業鏈,中魯遠洋已經嘗到了甜頭。有了自己的配套加工基地,可以消化自有的捕撈量,提高企業產品附加值和銷售額。同時,產品品種更加豐富,提高企業競爭力,吸引更多國內外客戶,銷售渠道也將更加通暢。
好消息總是接連而來。2019年4月,中魯食品申報的冷鏈物流發展項目順利通過了山東省商務廳和省財政廳審批,獲得100萬元中央服務業(冷鏈物流)專項資金,對公司不斷完善冷鏈物流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實現生產流通各環節產品品質的可控性和安全性,提高企業冷鏈物流技術自主研發、引進消化和吸收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帶動遠洋水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更難能可貴的是,中魯海運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能滿足船舶配員的優秀船員隊伍。”中魯海運相關負責人介紹稱,多年來,中魯海運秉承“以人為本,誠信雙贏”的理念,從山東省內外各大航海類院校招收畢業生充實自己的船員隊伍,在公司嚴格要求和管理下,倡導“傳、幫、帶”的優良傳統,使他們理論結合實際,不斷提高業務和綜合素質,同時公司還與國內數家大型公司進行長期配備船員合作,真情的交流和良好的服務,贏得業內廣泛贊譽。
深情厚誼,幸福指數一路攀升
茫茫大洋上,數十米長的遠洋漁船也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樹葉,一出海短則幾個月,長則數年,飄搖漁船中的海員是如何生活的?
“漁船比貨船苦,遠洋比近海苦,遠洋漁船上工作更辛苦。”曾多次隨船赴遠洋捕撈作業現場的山東中魯海延遠洋漁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魯海延”)董事長江崇友告訴記者,凌晨3點起床準備下網撈魚,直到傍晚6點日落西山,船員們都在工作,這是遠洋船上生活的標配,但比勞累更難熬的是寂寞。
江崇友回憶稱,起初,來自天南海北的船員們在捕魚的勞累過后會聊聊各自的故事,聚在一起打牌或是進行其他消遣,但隨著時間一天天消磨掉,船員們的生活中只剩了下無聊,初識的相談甚歡也變成了面面相覷卻無言,往往長時間望著大海發呆。
在遍布各大洋的遠洋漁船上,類似的生活狀態時刻都在持續著,但如今中魯遠洋旗下的船只上卻是另一番歡樂景象,一系列人文關懷措施為船員送去了溫暖和鼓勵。
踏進“新懋盛”輪的廚房,映入眼簾的是整潔干凈的廚臺和案板,撲鼻而來的是誘人的飯菜香味。正在忙碌著給船員準備午餐的廚師笑著說道,“伙食好,大伙干勁兒大。”
據了解,為了改善船員伙食條件,保證船員能吃好、吃得營養,中魯遠洋不僅提高了船上伙食補貼,而且派遣經過海事部門培訓、具有健康和技術證書的專業廚師跟船服務,真正把工作做到實處。
小關懷顯出大人文。一直以來,中魯遠洋堅持以人為本,從小處著眼、細處著手,做實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真心實意對待一線員工,把解決與船員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瑣碎事”“麻煩事”作為頭等大事,切實提高了船員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一朝起航,船即為家。”中魯遠洋總經理王歡表示,“以船為家、以家治船”的精神在一代代中魯人中傳承和發揚,激勵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扎根中魯,追逐夢想。
更為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中魯遠洋打造了中國第一個海外中資企業(機構)紅色教育基地——中魯遠洋加納代表處VR黨員宣教中心,這也是中魯遠洋黨委充分考慮到海外職工長期遠離祖國和家鄉、生活交際空間相對狹小的問題現狀,創新海外黨建工作形式、踐行人文關懷精神的重要舉措,充實了海外職工的精神生活。
中魯遠洋黨委書記、董事長盧連興認為,對于國企而言,只有抓好高質量黨建,才能把黨建優勢轉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優勢。廣大領導干部和職工群眾要發揚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挑山工”精神和“馬上就辦”的優良作風,勇于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推動企業成為高質量黨建工作的領頭羊和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中國駐加納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參贊柴之京對中魯遠洋加納代表處的黨建工作予以高度評價。他指出,黨建是中資企業海外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納代表處將境外黨建融入中心、走進非洲當地,為中資企業與當地務實合作樹立了典范。
發酵裂變,創新因子自由生長
“如果墨守成規,就不可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更不可能爭先領先。不管困難多大,作為遠洋漁業的領軍國有企業,中魯遠洋都要把這份責任扛起來。”盧連興說。
多年來,中魯遠洋一直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企業發展全過程,只要對發展有利,就大膽闖、大膽改、大膽試,從思維理念、體制機制、行業標準、技術革新等多個方面入手,邁開改革的步子,闖出創新的路子。
2019年8月6日8時8分,伴隨著汽笛聲聲,中魯遠洋延繩釣船舶“泰祥11”輪在榮成石島港碼頭起航,奔赴萬里之外的印度洋作業漁場。
據了解,“泰祥11”輪是中魯遠洋延繩釣板塊的重點建設項目,過程中完全實現自主設計、自籌資金,技術標準達到國際同行業領先水平。從最開始的外部引進,到現在的自主創新,中魯遠洋打造出具有持續增長動力和行業競爭力的產業發展新引擎,為國內遠洋漁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自主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
對于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中魯遠洋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近乎極致的追求。
盧連興希望,深耕國內市場,爭取讓全國十四億人口都吃得上、消費得起金槍魚這一天然營養的海洋極品。
從不敢去想,到懷揣夢想,再到夢想實現,需要走過一個極為艱難的歷程。先行一步的中魯遠洋,已經邁出關鍵性的步伐。
為確保金槍魚食品衛生安全以及消費者健康消費,并為國內市場開拓提供制度性支持,使金槍魚生產有標準、有依據,早在2004年,中魯遠洋便聯合上海水產大學,開展了大量艱辛的工作,在中魯遠洋企業標準的基礎上擬定了《生食金槍魚》標準,幾易其稿后,2006年2月農業部以“部令614號”正式頒布。至此,中國有了全國統一的金槍魚行業最高標準,中國金槍魚產業也隨之走上了更加規范的發展道路。智能化、自動化正推動企業蛻變升級。“全面改良生產加工技術,由高勞動力成本投入轉向創新驅動,以新動能、新驅動推動生產加工業務在轉型升級中邁向中高端。”孟凡勇告訴記者,從水產加工自動化1.0到2.0,再到如今的3.0,從攻克冷凝水回用、廢水利用難題,到推廣加工流程中凍、灌、分、切、裝“五快”技術,這些過程包含了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正是靠技術創新驅動水產品加工過程新動能的持續釋放,加工效率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也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
如在實現首條金槍魚切丁生產線(Poke生產線)全自動化后,僅人工成本便降低75%,但創新的腳步仍在向前。為提高產品出成率,中魯食品加工車間創新在切條機上拉“一根線”與魚背平行作為參照物,根據每塊板的形狀不同,將板調整至與線平行,采用此舉措后出成率至少提高了4%,一年提高的純利極為可觀。
中魯食品加工車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一根線掀起的技術革新,讓大家看到了創新的重要性,看到了創新可以從身邊做起,全面營造了“積極參與想創新,執行任務亮創新,落實工作敢創新”的氛圍。
苦練內功的同時,中魯遠洋也在借梯登高。2019年6月,中魯食品與齊魯工業大學攜手合作,簽署了金槍魚加工副產物生物技術全利用開發研究合作協議,“山東省金槍魚產業技術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據悉,此次合作,雙方將充分發揮大學的技術創新優勢與人才優勢,將學校優秀科研力量與企業生產實踐相結合,就金槍魚等水產品加工副產物中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進行突破,利用新生物技術推動企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
未來,中魯食品將充分發揮中國金槍魚交易中心的獨特優勢,積極開展生物科技創新,積極打造山東省領先、國內一流的金槍魚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和研究生實訓基地,為全省、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蹚出路子,提供示范,引領海洋生物科技產業加快發展,推動金槍魚產業模式創新,培育壯大金槍魚產業發展新動能,實現海洋生態與企業發展的相融共生。
這里雖是中魯遠洋漁業發展的一隅,卻折射出山東乃至中國遠洋漁業發展的壯麗圖譜。
劈波斬浪,深化改革續寫傳奇
中國的遠洋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窗口期”。
《2018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中國全年海水產品總產量達3321.74萬噸,其中遠洋漁業產量為208.62萬噸,比上年提高4.97%,中國已成為世界遠洋漁業第一大國。
業內人士分析稱,由于遠洋漁業作業形式艱苦且成本較高,該行業原本的領軍力量歐美和日韓等發達國家正在慢慢退出,并從中國進口遠洋漁業產品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故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此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期待通過與中國在遠洋漁業領域合作,帶動當地的稅收、就業和發展。
在盧連興看來,“一帶一路”建設給他們這樣的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新機遇、新契機,抓住這個機遇,更多的中國企業可以直接面向國際市場,可以更便捷快速地實現自己企業的戰略構想。
盧連興認為,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現在都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轉型關鍵時期,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這樣的變化正在不斷加速。“企業必須明白轉型到底意味著什么,這不只是技術變革,而是整個企業管理的變革。從初始期的探索,到實踐過程的反復摸索和模式優化,再到成熟模式的形成,每一個步驟都不可或缺,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如在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引進6S制度的基礎上,中魯遠洋進一步推陳出新,以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進和體制機制的改革深入推進管理創新,摸索出了一套三級質量管理模式,即公司層質量管理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車間層質量管理實施首席質量代表制度,班組層質量管理實施首席質量擔當制度。這一整套質量管理體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實現了對產品質量全線、全員、全覆蓋,為產品質量管理夯實根基,扎牢了籬笆。
管理創新僅是中魯遠洋深化改革再出發中的一個縮影。20年風雨征程,敢闖敢干的中魯人不等不靠,邁開步子、闖出路子,闖出了“耕海牧漁”的升級版,打造了增長的新引擎。
盧連興分析稱,走在轉型前沿的企業都有一些共性,如他們都具有一定的遠見和危機感,同時也敢于做“弄潮兒”;大多數能夠成功轉型的企業都選擇在能力相對強大的時候進行轉型,只有力量充沛之時,才能真正地未雨綢繆。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在深耕藍海的新征程中,盡管困難重重,但中魯遠洋依然信心滿懷,正劈波斬浪,奮力向前,續寫屬于中魯遠洋的新時代傳奇。
轉載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作者: 王彩娜 馬會 寇紀東